对照组内男 363名,女 262名;0岁儿童 181名,1岁儿童 243名,2岁儿童 201名;研究组内男 358名,女 267名;0岁儿童 187名,1岁儿童 239名,2岁儿童 199名。从两组研讨对象(年龄、性别)一般资料来看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2 研究组 儿童在常规保健干预基础上,采取高危儿筛查、干预指导和营养性疾病治疗以及健康管理等儿童保健干预措施,建立儿童健康档案,便于记录和查找;向儿童父母讲解相关知识,了解儿童家庭背景等相关信息,同时做好保密工作;实行定期评估和检查,比如儿童心理行为和体格发育状况,需要重点筛查贫血、佝偻病、肺炎、腹泻、肥胖及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儿童,对于 0岁儿童一年接受四次检查,1岁 -2岁儿童一年内接受两次检查;定期按照儿童不同疾病和心理行为发育出现的问题等予以不同护理干预,同时与父母保持沟通;针对中度以上缺铁性贫血、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早产婴儿等体质较弱的儿童,予以专门体弱儿档案管理,加强家庭护理干预。
对于有触觉、视觉、听觉等障碍或发育落后的儿童,可采取儿童膳食营养分析系统、玩具等对其实施视、听、触、味、嗅觉等刺激训练,帮助治疗或者增强其感官能力;对于运动落后或有肌张力异常的儿童,由专业医生、护士进行手法干预和康复训练,并指导家长配合在家庭中加强锻炼,或者通过引导促使儿童主动参与其中;对于智力发育比较落后的儿童需要加强儿童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注意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训练。同时依据儿童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制定合理饮食方案,要求营养摄入量满足需求,以免过度肥胖或者缺乏相关营养素;不同时期对儿童予以对应的疫苗接种;每三个月测量一次体重、身长、头围和胸围,观察评估儿童生长发育状况。